生活需要慢步伐

韩逸茜 2018-05-08

阳光粒粒敲砖瓦,我来到了培田。

初看,四下田野,残旧不堪的房屋,沟壑不平的鹅卵石路,岁月的流逝攀附在或高或低的屋和墙,呈一派荒凉贫瘠的模样。

无美感可言,我当时是这么想的。

后来,随着团队在村中游走,在蜿蜒小巷中听着培田村创始人的后代子孙吴爷爷的讲解,他说话时总摇着头,飘忽不定的讲解声便一阵一阵地被他摇出来。路旁的小溪汩汩流,身旁的狗尾巴草轻轻荡。我原本燥热的心,忽的,被什么舒平了。于是,我慢下来,试着慢下来,用我那愚昧的心和眼,感培田。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明清时代的栋栋保存完好的寺庙,祠堂,庵庙,书院,观台,融化在阳光荡漾的早晨,融化在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培田。精心雕刻,藏龙卧虎的屋檐总是很搏眼球,沙子一样细小又很快流逝的时光,竟神奇般的辗转,一笔一勾,皆是无与伦比的巧夺天工。让人无法预知这个村子究竟还隐藏着什么秘密。再是署名,对联,内庭,近大远小,层层递进,一眼望去有说不出的饱满与幽深。仿佛是小童安睡于母亲博大的怀中,嘴里淌着甜蜜而幸福的笑。

去走“一线天,”始走的时候,一条细细的巷,充盈着微弱的光,鹅卵石铺成的窄路,硌得脚生痛,也渐渐的对它有了不满之情。再是后来,它成了回吴家大院的必经之路,脚接触多了光滑的鹅卵石,走起来,摸着身旁粗糙厚实的红土防火墙,竟有种寻到客家人淳朴所在,好客所在的源泉。可不是嘛!两手平伸,仰望天空,细小的视野不是井底之蛙,却是另一番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对土地的崇敬与珍爱。说是归家的游子将脸深深的埋入一捧泥土中深嗅也不为过。

提着满载努力和欢悦的竹灯笼下山,已是黄昏时。远处黛青的山宛如一片纱,隐蔽在两座连绵,被霞光打下一片红黄交错的阴影的山中间,片片稻田沐浴着雀和虫的叫声。不知哪家妇人拿着竹竿赶鸡赶鸭,还忙着弯腰去收掉遍地金黄,像野雏菊般盛开于地上的玉米棒,又不知哪家的农民,吆喝着缓慢前行的黄牛,迎着如蛋黄般落下的黄昏向袅袅炊烟中行去。烛光点点,一路的灯笼如星辰,晃动着,吟唱着,我们拖着疲倦的步伐,行荷塘,赏粉荷翠莲。这时,天已全黑,从未看过的眼前一亮般的景平铺在天空,黑幕上罗曼了茉莉花样璀璨的星星,奢华地在闪闪发光,一天空的光亮,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蔓延过来。星轨降在屋顶上,美得无与伦比,纯粹。

走,步伐轻盈缓慢。

岁月蹉跎,与其匆匆一跃,让生命浮华一场,还不如洒满慢步伐,安享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