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广东高考作文

猴子 2016-10-13

【篇一:接受】

雄鹰接受了天空的辽阔,所以它俯瞰大地;雨儿接受了小溪的叮咚,所以嬉戏于水间。人也一样,有时只有接受了他人的帮助才能达到我们的目标。

王安石曾说,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人生要向前看。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难免会有困难,有的可以自行解决,可有的棘手的问题就需要他人的帮助。有的人分得清帮助和施舍,接受帮助拒绝施舍。可有的人自负,把别人的好意当做怜悯、同情,不接受。试问自己,你真的有那么大的能力走出困境吗?如果有就最好不过;如果没有,就放下你的自尊,诚心接受他人的帮助。

接受也不是一味接受,没有人愿意让别人一直在自己这里索取。我们接受了别人的帮助,高考满分作文反过来有一天,别人有困难时也会接受我们的帮助。这样才能架起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让温暖走在每个人的身边。

当然,我们也应明白接受怎样的帮助。对于一箪食,蹴尔而与之,是对自尊的一种践踏。没有人愿意接受这样的帮助。这是一种施舍,而且明显带着一种轻视。这时,我们要竖起自己的自尊,宁可饿死也不接受这样的施舍。

一位富人为三家穷人捐钱,一家欣然接受;一家表明会偿还;而另一家人认为这是一种施舍,不接受。后面会发生什么我们无法预料。我最赞成的是第二家,他们没有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接受了别人的好意,也没有认为这是靠山,表明有一天会偿还。他们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接受。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词不断涌现。有团队,有合作,不就是在前行的道路上接受他人的帮助吗。接受别人的帮助不代表你弱,没有能力。而不接受别人的帮助也不代表你很强大,不需要。所以要正确理解什么是接受,该接受什么。把别人的帮助作为自己达到彼岸的有力工具。

作为年轻气盛的中学生,在成人成才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太多外物来辅助让我们懂得更多的人生道理。所以,学会接受。

【篇二:为富当仁】

白手起家,所以他懂得穷人的艰辛。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是因为他知道社会并不是处处平等,并不是付出与收获成正比。这就是为富当仁的代表,是富豪们学习的典范。

他为三个贫困家庭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为此他一定也很高兴;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为此他一定会很满足;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为此他并不感到难过,相反地,他认为这一家人很有骨气,他可以为这一家提供工作岗位,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困难。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以真情实意去帮助他人,即使遇到他人的不屑,也不会灰心,而是以其他方式去帮助他人。

“暴力慈善家”陈光标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一个富豪,他热爱慈善事业,他承诺死后会“裸捐”,这都说明了他是一个活雷锋。但他的行为很让人不解,他要求受捐的人拿起钱来合影,要求受捐的人集体赞美他。假如他也遇上这三家人,他的钱会有人要吗?答案明显是否定的!他是富翁,但他不怀善意,陈光标只是通过散钱来标榜自己,并未真正做到为富当仁。他只是为捐款这件事在忙碌而不是为慈善在奔走。

为富当仁,方可万世流芳。为富当仁,才可仰不愧天,俯不愧人。高考满分作文在人有难之际,我们应该伸出援手,即使送出的只是掌心的暖意,受惠者也会认为你是个富有的人。

拉古迪亚的礼帽感动过无数人,他也曾像这位富翁一样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他在法律之外给予老奶奶的帮助不但使她摆脱了生活的困境,更是给予了她心灵的安慰。偷面包养活三个孙子没有错,错的是城市的制度和冷漠。拉古迪亚是一个富者,他让接受帮助的人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是真正的为富当仁。

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但正是因为不公平,有人站出来帮助弱者,有人站出来维护正义。正是因为不公平,才会使富翁积极地为他人提供帮助,做了一回为富当仁的表率。假若人人都怀有一颗“为富当仁”的心,世界难道不会更好吗?

【篇三:施与受的学问】

刘震云有言:“中国是个人情的社会。”的确,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人情是司空见惯的交往情感。而交往中的两大要素——施与受,此中蕴涵的人情学问可就多了。

一位热心于慈善的富翁欲向三个贫困家庭施助,而三个贫困家庭的接受方式各有不同,一个家庭欣然接受,一个家庭礼貌谢绝,还有一个家庭接受但承诺偿还,这个富翁的施善之心固然值得称赞,而这善意的回复却是大相径庭,这其中的深意,值得我们探索。

施,是给予,是付出,是一份情意的交托。对有需要的人,不求回报的施如沙漠中的一抹绿,及时而又令人感怀。可施,不意味着施舍,孟子谴责过那高高在上的施舍之心,的确,作为施的一方,在行事上具有主动性,可若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就让人生厌了,施也讲究方式,如陈光标那昭告天下的施善行为,高中作文不过是一种虚荣和抬高自己的手段罢了。著名花样滑冰运动员金妍儿在日本地震翌日便捐出3亿日圆赈灾,却在一年后日本红十字会公布善款名单才为人所知。这样默默的奉献,才让人感到善意。

施的方式讲究,而受的心理同样值得探讨。

受,是接受,是拿取。是一种感怀的领受。受在行事上具有被动性,比起施来,受背后的心理活动更为复杂,有些应该施助的人却没有接受,往往是心中那不甘接受施舍的自尊起主导作用。的确,有时拒绝这种“受”并不仅仅因为自尊心——陶渊明除去官职隐居山林,“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志向不同而拒绝的受。

有施才有受,但若不受,施也成立不了。所以施者要注重方式,考虑到受者的心理,同时调整好施的心理,这才是良好的施。敬老院的老奶奶们一天被洗七次脚,这就是一拨拨志愿者错误的施。而受者要有自己的意愿,不可盲目地接受施。无条件的接受施只会使自己陷入无形的桎梏。官员、执政者更应该拒绝带有表演性的、走过场的施,而致力于建设好的慈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社会贫困、弱势群体之类的问题,这才是人民公务员、人民公仆真正应该做的。

在贫富差别的社会里,施与受关系总是存在并频繁的进行着。施者要有善心爱心的施,不必强迫受者受;受者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自尊等考虑受,不必一味的接受他人的施。在考虑他人的情况下施,在接纳对方情意的、或者作出偿还回报的前提下受,这才是施与受关系方面的金玉良言,人情社会里的金科玉律。

【篇四:爱的花朵开在帮助的枝头】

冰心曾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卷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不是悲凉。”我一直坚信,每一份帮助因爱的氤氲香气而变得迷人,每一份帮助,也因爱的启程而令世间变得美好。

当一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因懂得生活的艰辛,也懂得自己的帮助会是爱的重要的一环,于是选择捐助。我也相信,那一家感激地接受他帮助的人在度过生活的瓶颈期后,也会如他,把这份爱传递下去。

还记得那一个“希望工程”宣传画上大眼睛的女孩吗?如今的她在众人的捐助下圆了大学梦;如今的她,是阳光的,身姿婀娜,对人生更有希望。大众的帮助,挽救了一个在荒村僻野中独自徘徊的灵魂,也庆幸她乐于接受我们的帮助,让她在另一世界欢乐舞蹈时,在那个原本属于她的世界,把我们的爱继续传递下去。

翻开泛黄的书卷,犹如抽出一把锈迹斑驳的宝剑,精光黯黯中,闪烁着一个个人性的光点。那个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舞蹈者廖智,在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后赶赴灾区,帮助灾民,她是出水芙蓉般的美人,却拥有男性的铮铮傲骨。她说:“是志愿者帮我度过了生命中的黑暗,我希望用我的独特生命影响更多的人,这是上天让我活下来的目的。”望着她用剩余的大腿在舞台上舞动,传递中国梦时,我哭了。她的美便是整个沧海,美了整个人间。

有位诗人曾说:“当我们触摸别人的梦想时,它会变成我们面对现实的力量。”同样,当我们善于接受他人的帮助时,它也是我们面对褴褛人生的力量。我们也由此学会了把爱心化作满天的彩蝶,在枯槁的人间拥有一片春天;把爱心化作满天的彩霞,给在苦难中挣扎的人们带去希望、未来……

犹记得,“小悦悦”的父母在痛失爱女后,把来自各地的捐款捐给儿童基金,高考满分作文他们说希望别人的善心在自己的手中传递下去……

犹记得,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李丽莉,在他人帮助下用残疾的躯壳唱出强者之音,8年来滋润了3万留守儿童干涸的心灵,她用轮椅画出爱心最美的轨迹。

把爱的手搭在帮助的古琴上,刹那间,天地响彻最和谐的音符,一曲未了,风情万种,猛觉荒芜的世间山川水草皆笑意芊芊……

张爱玲曾说:“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因为爱过,所以慈悲。”每一份帮助,犹如一曲清风夜曲,浸润龟裂的心灵。每一份帮助,都是爱的见证。爱的花朵开在帮助的枝头。

【篇五:爱在心底】

我们都是一棵不起眼的小草,一粒渺小得不再渺小的沙子,但当我们每个人都充满大爱,把爱放在心底,我们托起的不仅是一个人,还有我们的国家。

那个白手起家,成了富翁的人,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生活难以为继的家庭,但当他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的时候,这三个家庭的回应都使我们感到震惊。在生活中,当我们向别人提供捐助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一点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被捐助人的内心感受。我们都说“人穷志不短”,被捐助人也会有这样的想法。作为捐助者的我们是否需要换一种方式去思考别人的内心呢?

四川地震牵动着全中国人的心,不断有人捐钱捐物,对受助者来说这是一种集体受助,他们的受捐心理与其他受捐人的心理不同。当我们怀着一颗大爱之心的时候,我们的目的是为了给受捐人提供帮助,让他们能在困境中生活下去。于是,作为捐助人的我们理应换一种方式去让受捐者接受我们的捐助,而又不伤害他们的自尊。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当郑州的王权怀着大爱之心向邻居提供帮助的时候,邻居认为王权是在侮辱自己的人格,于是拿起刀子向王权砍去,幸好王权躲避及时,要不就酿成大祸。之后经过王权的一番解释,邻居终于放下了怀恨之心,因为王权告诉邻居这钱是国家发下的补助,他也有一份。虽然王权对邻居撒了谎,但是这善意的谎言托起的却是两家人的互助与和睦,这就是爱的力量。

当梁振英还在生活底层挣扎的时候,他的老师向他提供了帮助,鼓励他出国深造,高考满分作文但梁振英骨子里透着一股劲,认为这是对自己灵魂的侮辱,始终不肯放下那清高的心。老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我帮助你,是希望你深造学习,一块好料子不能被浪费埋没了,别以为出国是忘了祖国,我是为了振兴祖国,如果你是一块好料子,就赶紧给我到国外去,学不到东西别回国来见我。”这一说便激起了梁振英的决心,他二话不说便到英国深造去了。现在他是一名出色的测量师,为祖国的振兴默默地付出着。当年要不是老师对他的人生认真审视和尊重,他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老师的做法托起了一个人,也托起了一个国家。

回首拾起那些感人的片段,把它们拼接起来就是大爱,是一种抚平心灵的爱,人生需要的是尊重,当你能够尊重一颗平凡的内心,你就是心灵大爱的种子,撒播千里。

爱在心底,学会尊重他人,为别人思考,你托起的是便是一个人,一个国家。

【篇六:远离施舍,活出尊严】

他白手起家,现在是一位富翁,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他把钱捐给社会,给更多的人送去帮助,却被委婉拒绝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报的前提是接受他人的帮助,但当这种帮助或捐助变成一种施舍,对于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人来说,就是一种侮辱。材料中的第三家人,对于这样的捐助,就认为是一种施舍,拒绝也就理所当然。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我欣赏这种人,没错,他拒绝了别人的施舍。每个人在这个社会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我们又是各种群体中的个体,是息息相关的。当今社会,很多人都是为自己的利益而活着,甚至弃正义于不顾。“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孟子留给我们的话。可如今我试问:尔等敢舍生取义否?

这种人现实社会中也有很多。中国的慈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年汶川地震的捐款被官员们私吞掉包,郭美美是何等人物……生活在变好,良知却渐渐被遗落在人们的视野之外。人们的思想品德在倒退,取得的不义之财令你的尊严何在?

海卡尔说:“人的尊严比金钱、地位、权势,甚至比生命都更有价值。”在美国纽约中央车站,人们向流浪汉或流浪艺人施舍时,一定会平等待之。他们在表演时,身旁放着收钱的金色盘子或帽子。如果你没有欣赏他们的表演便投钱,会被拒绝;如果你欣赏完后没有鼓掌或者发表评论,他们照样不会接受你的钱。因为他们认为:“您的施舍,我的尊严,我们是平等的。”所以人活着,要顶天立地,要昂首挺胸,要有尊严。

【篇七:高贵的灵魂与傲慢的施舍】

世界上最富有的不是家财万贯,不是金山银山,而是高贵的灵魂。

捐助是慈善之举,是济贫济困,是救人救命。但如果这种捐助变成了施舍,则不如不要。巴金说:“我们不是单靠米活着的。”是啊,活命不过二两小米,但要活下去,非八尺尊严不得。

孟夫子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一个生命,没有羞耻地苟延残喘,饱餐嗟来之食,则与犬彘何异!生命是靠自尊和骨气来打地基做支柱支撑起来的。

西方的艺术乞讨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卑贱,相反,他们用音乐来取得生活补给,用自尊来赚取生存。凡路过者,必恭敬倾听,必俯身轻轻放下钱币,若是绅士还要鞠躬。互相尊重,不仅能正确表达爱心,也能体现施与者的绝高修养。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食美国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和傲气。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能拮据;我可以被饿死,但不可以被羞辱。那些所谓的大佬们自以为可以用他们的物质哲学来操纵一颗无比高贵的心,岂不知被鄙视的正是他们自己的灵魂。他们的灵魂卑微而穷困,恰恰是该被捐助的对象。

所有的捐助者必须明白,在生命的高度上,没有人天生卑贱。所以,我们在捐助的时候,要小心地说话,要谨慎地保护被捐助者的尊严,这也许比千万的钱财都要重要。如果你的捐助让他们变成无耻的接受者,让他们的灵魂因此而低下,那么这种捐助无疑等同于毁灭。没有什么比毁灭一个人的灵魂更为残忍的。

【篇八:有尊严地谢绝】

一名白手起家的富翁热心于慈善事业,决心帮助三个困难家庭。面对热心人的捐助,三个家庭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一家感激而高兴地接受了;一家犹豫着接受了,声明一定会偿还;还有一家出人意料地谢绝了富翁的好意。在我看来,富翁的好意毋庸置疑,但有尊严地谢绝才是最佳选择。只有依靠自己的打拼赢得的成功,才是令人欣慰和鼓舞的。

“俺有手有脚,要自己养活自己。”一名清洁工大叔的话道出了多少劳动者的心声,深圳一群大学生和白领发起了公益餐厅活动,免费邀请环卫工人、农民工等低收入,生活困难者进餐。然而,这一爱心慈善事业却没能“火”起来。的确,生活困难者需要他人的援助,他们也能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但身体健康的人不应该接受他人的施舍,已成为他们心中的“常识”。他们谢绝他人的帮助,用实际行动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当你的生活中遭遇挫折和打击,面对他人的捐助,你是否能顶住生活的压力,有尊严地拒绝呢?何玥的父母对这一问题作了最好的诠释。年仅十二岁的小何玥身患重病,生命仅剩下三个月。从小爱助人的何玥决心捐出自己全身的器官,帮助有需要的人。何玥逝世后,父母含泪完成了女儿的心愿。此时,留给何玥父母的除了悲痛,还有治病欠下的巨额债务。社会各界行动起来了,为何玥父母送来捐款,这对夫妻谢绝了众人的好意,一句“我们还年轻。慢慢赚钱还吧!”的话语感动了无数人。原来,面对他人的捐助,有一种选择是有尊严地谢绝。

面对在街上乞讨的人,你放下一张钱就离开,是对他人尊严的侵犯。这个时候,即使是饥寒交迫,“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的乞人也不会接受。即使是出于好意,他人也可能会因顾及尊严而拒绝。李维斯拒绝富人提供的大餐,在困窘中想出生产牛仔裤的创意,最终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